本文转自:人民日报海外版
本报记者 张 盼
《大状王》北京演出开场前,观众排队购买纪念品。
本报记者 张 盼摄
《大状王》上海场“青春组”演员剧照。
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及香港话剧团供图
《大状王》上海首演场原版演员剧照。
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及香港话剧团供图
2023年冬日,香港原创音乐剧《大状王》在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推出,为该剧作词的岑伟宗惊讶地发觉,剧场里有不少讲普通话的观众,有人专程“打飞的”前来追剧,有人在散场后拼团包车回深圳和广州,在大巴上齐唱剧中歌曲。
这个夏天,备受期待的《大状王》巡演开启,从上海到北京,持续引发观剧热潮,被誉为“现象级作品”“华语音乐剧新高度”,不少观众一路追随多次刷剧,并计划下个月再去香港欣赏。剧场之外,收录剧中19首歌的原声带被“盘到包浆”,社交媒体讨论热度居高不下,网友纷纷感叹“茶不思饭不想,心里全是《大状王》”。
内地观众为何对《大状王》如此着迷?记者走进台前幕后,专访本剧作曲、作词、编剧、导演主创团队以及两版演出主要演员,为你揭秘《大状王》的“魅力密码”。
致敬传统 意在创新
故事要从10年前说起。在上海某个寻常的傍晚,相约去看音乐剧的岑伟宗与香港知名作曲家高世章,走进淮海中路的咖啡店歇脚。“我们把《审死官》改成音乐剧好不好?”岑伟宗提议。
在岑伟宗看来,以清代广东民间状师(古代律师)宋世杰为主人公的《审死官》,前有粤剧,拥有一定文化厚度,后有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,具备流行文化面向,能够覆盖不同年龄和审美趣味的观众。“似乎还没有公堂戏题材的音乐剧,一边审案,一边唱歌,还要跳舞,这个事情好像很难做。”岑伟宗笑道,但对面坐着的是搭档高世章,相信总会有办法。
回港之后,岑伟宗首先邀请香港知名编剧张飞帆创作故事大纲。“说到清代的公堂故事,香港人很容易想到影视和戏剧作品中的宋世杰和方唐镜,两位状师一正一邪。岑伟宗老师说他想要关于‘救赎’的故事,那应该从比较坏的人入手,以方唐镜为主人公。我用大家熟悉的两个人物,既向传统致敬,也想以‘旧瓶新酒’的方式,来讲不一样的故事。”张飞帆说。
在《大状王》成为西九文化区首个委约制作的音乐剧项目前,它只是躺在抽屉中的几页项目策划,没有投资和制作方,创意先行萌发。在合作意向落地的过程中,高世章更大胆地提出,以慢工出细活的方式,通过剧本围读、工作坊、预演、正式演出的步骤来发展作品。
在那之前,香港音乐剧受限于资源和成本,创排和制作周期相对较短,缺少充分打磨提升的空间。“我们想看看这种逐步进行、良性发展的方式,对于香港的音乐剧创作、舞台文化乃至整个产业能否有一些推动作用,西九文化区也很认同我们的理念。”高世章说。
精益求精 叫好叫座
“从创意自主研发的角度,什么时候都可以做,每个有志于创作的人,都应该有随时可以拿出手的东西。然后要看什么公司或机构把你的创意接过去发展,它有怎样的能力和愿景,能把你的作品带向多大的舞台。当然很重要的是,你投入热情和时间的作品,要经得起市场检验。”岑伟宗说。
2017年,《大状王》确定由西九文化区与香港话剧团联合呈献及制作,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方俊杰加入主创团队,成为《大状王》导演。经过两年准备和排练,《大状王》2019年进行4场预演,并组织演后讨论会、问卷调查,向观众和业内人士广泛收集意见反馈。
“《大状王》其实在预演之后,第二年就要在香港正式公演,受疫情影响,直到2022年才实现。但那两年我们没有停下来,一直在打磨这个剧,也在不停地排练,这样才有2022年贴近我们这次演出的版本。”主演郑君炽说,好的作品真的需要时间来打磨,“我们是南方人,都喝汤的,老火汤就是要花时间去炖,才会好喝。”
预演采用现代布景和服装,《终审》的公堂戏设有酒吧吧台,演员以近乎跑酷的方式在台子上翻来翻去。剧中人物更多,故事线也更复杂。主创团队吸纳观众意见,舞美设计和人物形象呈现清代感,剧本修改超过20稿,无论情节或歌曲都修改了一半以上。
2022年《大状王》首演大获成功,并在2023年一举囊括第三十一届香港舞台剧奖10个奖项,包括最佳制作、最佳原创音乐、最佳填词、最佳导演、最佳男女主角和男配角、最佳舞台及音响设计等,同年载誉重演21场,盛况空前、一票难求。
薪传火继 未来可期
约3小时的演出中,“状师”方唐镜由出场时的颠倒黑白、助纣为虐,到畏惧鬼魂阿细(宋世杰)会因自己继续作孽而报复索命,出于自保改行善事、伸张正义,替阿细心上人秀秀翻案,乃至为民请命、以身入局,牺牲自己拯救苍生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大状王”。方唐镜与阿细的旧日情仇,也在此过程中浮出水面。
九声六调的粤语相较普通话,本就更富于音乐性。剧中叙事说理贯穿对白、说唱、歌唱之间,丝丝入扣、声声入耳。音乐风格超过30种,连作曲高世章本人都无法尽数。曾在纽约大学专攻音乐剧创作、拥有海外音乐剧制作经验的他信手拈来,将粤剧、童谣、圆舞曲、古典乐、抒情歌、摇滚和佛教音乐等融入剧中。
《一念一宇宙》的善恶因果、《有阵时》的亲情缺憾、《踏上清源》的上下求索……剧中歌曲令观众闻之泪落、念念不忘。在张飞帆剧本基础上,高世章先为剧中歌曲谱曲,再由岑伟宗填词,合作超过10年的3人强强联手,让故事和音乐浑然一体。
“香港文化孕育”是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潘惠森对《大状王》的评价。岑伟宗说,20世纪70年代香港流行歌让他学到如何填词、谋篇布局、传情达意。香港的粤剧文化、饮食文化,中文系读书时从诸子百家到通俗读物的广泛涉猎,都是他的创作养分。“这些不单是影响我,也影响来看戏的观众,构成我们相互理解的文化基础。”岑伟宗说。
《大状王》的舞台设计受中国戏曲的写意精神影响,方和圆嵌套的双转台,如同命运的转盘。“本剧的音乐和故事内容都很饱满,所以在舞美呈现和说故事的方法上,我们考虑使用留白。”方俊杰说,舞台的转向有顺有逆,配合剧中回忆的部分、人物命运的转变。
为了本次巡演,《大状王》新加入“青春组”演员,与原版演员一样深受观众喜爱。“音乐剧演员最重要的是真诚,这是最打动观众的地方。”高世章说,原版演员好像一家人,配合很默契。“青春组”演员给剧作带来新的可能,让人有惊喜。两组演员看彼此演出,也有一些改变,比如原版演员的老练、“青春组”的活泼,也在影响对方。
在采访中,10位《大状王》主创和演员都提到了内地观众的追剧热情。多次观剧后的深度解读和细节对比、二次创作的漫画和表情包、散场后的互动交流等,都成为他们记忆里的珍藏。在北京收官演出谢幕环节,台下观众齐声呼唤“二巡”(再次巡演),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兼主演刘守正回应:“我们肯定会再见面!”
广升网配资-中国股票配资网-专业的股票配资官网-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