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1991年冬天, 苏联的权力中枢在寂静中崩塌。
奇怪的是, 推倒它的那只手不是外部敌人,也不是弱小的加盟共和国,而是 俄罗斯——这个联盟的最大主体国。
到底是谁动了最后那根支柱?
大厦倾斜
展开剩余90%到了90年代初, 苏联经济的链条已经松动,粮食要靠进口,工业设备落后,军费开支像个无底洞。
戈尔巴乔夫想靠改革救局——搞“新思维”“公开性”,让市场机制和言论自由进来。
我认为,这一步像是在旧楼地基上开窗口,空气是进来了,墙也松了。
地方民族主义像春天的水草一样疯长。
波罗的海三国最早喊出独立口号,高加索、乌克兰也跟上。
俄罗斯内部的鞑靼斯坦、车臣甚至开始质疑中央的权威。
这时候, 俄罗斯共和国最高苏维埃的声音变得强硬:我们是一个独立国家,不再盲目服从联盟的命令。
这背后有一股明确的政治意志。
叶利钦在1990年当选俄罗斯总统后,不断削弱莫斯科政府的影响力。
他推行的“主权高于联盟”原则,直接把俄罗斯放在了苏联之上。
很多人问,俄罗斯不是苏联的核心吗?怎么会拆自己的家?
我觉得,答案就在权力博弈里: 叶利钦要的是俄罗斯的总统宝座,而不是一个虚弱的联盟主席位子。
1991年夏,苏联准备签新版《联盟条约》,想把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重新绑紧。
俄罗斯这边传出信号——不签,甚至在戈尔巴乔夫出访期间,俄罗斯高层已经在谋划新的路线。
8月政变更是把局势彻底推到悬崖。
政变失败后, 联盟中央的威信跌到谷底,俄罗斯控制了大量军队和财政部门的实际权力。
这个时间节点很关键。
俄罗斯已经有了独立运作的条件,既有资源,也有国际承认的资本, 剩下的,就是找个时机正式切断。
拆梁拔柱
俄罗斯、乌克兰、白俄罗斯三国领导在 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森林会面。
外面天寒地冻,里面的谈判室却气氛紧张。
文件早就准备好——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》。
文字里清清楚楚写着: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终止存在。
这里很多细节耐人寻味。
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本来还抱着观望态度,担心过于激进。
俄罗斯代表团的立场异常坚定,不仅推动文本敲定,还提前联系了国内议会,确保协议能迅速获批。
我觉得,这就像提前布好的棋局,别人只是被拉来落子。
12月12日, 俄罗斯最高苏维埃正式批准这份协议,并宣布退出1922年的《苏联成立条约》。
这一纸决议,相当于把联盟的法律根基拔掉。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,这动作的法律意义极大——因为俄罗斯是创始成员国中的最大一块,也是苏联军队、经济命脉的控制者。
一旦俄罗斯说“不”,联盟中央就成了空壳。
从那天起, 苏联的部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开始解散。
外交、财政、国防等核心部门的权力迅速转交到俄罗斯共和国。
我注意到,这个过程快得惊人,像是早有预案。
就在联盟还没正式宣告解体前,俄罗斯已经在联合国安理会“继承”了苏联的席位,并接收了核武器的控制权。
有人会问,难道俄罗斯就不怕解体带来的经济混乱吗?
我觉得,他们当然知道风险,叶利钦阵营看重的是——一旦拖下去,俄罗斯在联盟里的权力会被其他共和国牵制。
与其被动衰落,不如主动切割,把资源和牌面都握在自己手里。
到了12月下旬,苏联已经名存实亡。
戈尔巴乔夫几乎成了孤家寡人。俄罗斯的选择,让这个70年的超级大国在一片沉默中落幕。
主动终结自己参与创建的政权,这在世界史上极为罕见。
法律的最后一刀
莫斯科空气里带着冰屑, 苏联政府的大楼依然亮着灯,里面的办公桌已经空了一半。
各部委的文件、印章、甚至茶杯,都被装箱送往俄罗斯的机构。
国防部的指令系统开始直接听命于俄罗斯总统办公室,这意味着,苏联的核按钮实际上已经不在戈尔巴乔夫手里。
12月21日,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成了新的舞台。
原本还没加入的中亚共和国,这天在俄罗斯的牵头下,与其他加盟国一起签署了“阿拉木图宣言”,正式确认成立 独立国家联合体。
这封宣言扩充了CIS的成员,用现实行动把苏联的外壳拆得干干净净。
我注意到,这个节奏几乎不给戈尔巴乔夫反应的空间。
戈尔巴乔夫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,承认联盟的终结。
当晚, 克里姆林宫上的红旗缓缓降下,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的三色旗。
这一幕,像是一场有预告的告别,所有人都知道会发生,当它真的出现时,仍让人心口一紧。
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委员会投票通过声明,承认苏联不复存在。
这是法律层面的最后一刀,彻底切断了任何恢复的可能。
我觉得,这个节点很有象征意义——法律程序只是走完仪式,真正的死亡早在俄罗斯退出联盟条约的那一刻就发生了。
更微妙的是,这场解体从始至终缺乏全民公投或正式的宪法修正程序。
1991年3月,全联盟公投里有超过七成的投票者支持保留苏联,到了年底,这份结果被政治行动轻易覆盖。
俄罗斯国内也有人提出过异议,认为 别洛韦日协议在程序上存在瑕疵,不过,局势已经无法倒转, 现实比法律更快一步。
主体国的反转角色
从历史逻辑看,一个联邦的主体通常会拼命维持整体,不管是出于安全、经济还是声望。
在苏联这个案例里,俄罗斯选择了反方向。
这个“反转”恰恰是它“奇葩”的地方。
叶利钦当时的策略很直接:抢先掌握合法继承国的地位,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、海外大使馆、国际条约一并接手。
这样一来,俄罗斯保住了超级大国的国际身份,还把债务和军备谈判的主导权牢牢握在手里。
这种操作几乎没有历史先例。
当然,这种做法也有巨大代价。
解体后的几年,俄罗斯经济陷入深度衰退,卢布暴跌,失业飙升,通货膨胀让普通人储蓄化为乌有。
很多原本依赖苏联体系的工厂和科研机构,被迫停产或关闭。
有人说,这是用一国之富换来一人之权。你认同吗?
国际上,西方媒体一度把苏联解体视作“冷战的胜利”,在后来的回顾里,也承认俄罗斯的主动性是关键变量之一。
苏联的结束,并不完全是外部压力压垮的结果,而是 内部最大力量选择抽身。
我认为,这让事件的解读多了一层讽刺意味——不是被逼死,而是自己放弃。
三十多年过去,俄罗斯依然在为那个冬天的决定付出代价,也在收获由此带来的地缘政治遗产。
它继承了苏联的核武库,保住了国际组织的席位,却也永远失去了那个“十五个共和国组成的庞然大物”。
历史最终留下的问题是:如果当时俄罗斯选择另一条路,今天的世界会不会完全不同?没人能给出答案。
有一点可以肯定——1991年的那个冬天, 是俄罗斯自己关上了苏联的大门。
发布于:福建省广升网配资-中国股票配资网-专业的股票配资官网-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